【绿色农业报道】刘现武:现代农业科技对产业的支撑

2022-10-06

农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作用,实现农业现代化,科技是根本性、决定性力量。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现武在包头举行的“2022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高峰论坛”从现代农业科技对农业产业的支撑进行了主旨演讲。

刘现武指出,农业产业要发展,就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技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农业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竞争,世界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正孕育兴起,掌握全球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愈加关键。

针对我国农业产业现代化存在的科技创新短板以及在农业创新链与产业链中存在的一些“堵点”,刘现武阐述了科技创新驱动农业产业发展的路径:

(一)构建需求导向的国家农业科技产业体系。促进“学研产”向“产学研”转型,加快创新驱动农业产业发展。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聚焦产业重大科技需求、未来农业发展前沿领域,围绕重点领域,凝练重大产业科技问题,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组织管理模式,构建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组织全国农业科技力量开展重大任务协同攻关,形成体系化创新、专业化集成、集团化作战的创新格局。二是做实产业技术体系。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按照纵横两条线,在现有财政专项基础上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主要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布局。三是做强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权交易中心。加快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交易大数据平台,谋划一批区域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平台,组建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联盟,打造线上线下联动交易网络。

(二)优先提升农业科技投入水平。进一步确保农业科研机构公益性定位,优先保障科技经费投入,力争“十四五”末实现农业科技投入“四个追平”。即农业科技投入强度达到1.5%左右,接近科技总投入强度和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基础科研投入占比提升至10%左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稳定性支持占比提升至70%左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到2035年,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基础科研投入占比、稳定性支持占比、企业研发投入占比全面追平发达国家水平。通过提升财政稳定支持强度,提升企业研发投入水平和引导全社会农业科技投入,强化农业科技投入水平。

(三)完善双链融合的创新驱动和考评激励机制。牢固树立产业导向、应用导向,彻底扭转农业科技成果“躺在”实验室、科技人员待在“象牙塔”的局面,让真正为企业和生产一线提供好成果、好技术、好产品的科学家名利双收。一是任务牵引和团队作战机制。针对科技经济“两张皮”,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脱节、科研项目立项聚焦不够等问题,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突出软科学和硬技术结合,建立聚焦职责使命、突出目标导向的任务牵引模式,组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家共同参与形成重大科研任务凝练、学术委员会评选委托、首席科学家全程自主负责、分类多维科学评价和有奖有惩有调整的全流程管理机制,打造创新创业创造“三创一体”团队。二是多维考评激励机制。针对科技评价“四唯”“一把尺子量到底”造成创新目标偏离国家和产业需求等问题,根据不同科技活动类型,建立科学分类、多层多维的评价体系。突出产业导向,建立创新链下游评价上游的机制,以市场考评产品应用性,以品种考评技术支撑性,以技术考评基础研究驱动性。

(四)大力培育涉农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推进科企深度融合、社会资本深度参与,要面向企业实现资源、平台、专利、人才“四个开放”,打造一批国际竞争力强的涉农高科技企业。一是增强农业科技创新的企业话语权。要建立“企业出题阅卷”的研发机制,实现企业出题出资、科研机构答卷、企业阅卷、专家终身售后服务,提升企业参与科技创新决策的地位。二是鼓励科技型农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设立研发中心等,以税收优惠、后补助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允许科研单位人员到农业企业兼职工作,吸引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三是设立企业创新引导基金。支持企业牵头设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组织实施农业投入品、农机制造、农产品加工、农业发展新模式、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等技术领域创新,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模式。四是为企业科技创新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建立公平的市场准入规则,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和风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对假冒侵权等违法活动的打击力度,保护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刘现武副院长表示,中国农科院作为农业科技的国家队,未来愿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契机,瞄准关键核心、破解产业堵点、释放创新活力,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分享